导读:
为了解决医疗行业的过度用药、过度治疗等顽疾,2018年12月12日,国家卫健委印发《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》。通知全国范围内自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上报不少于20个辅助用药品种,由各省级卫健部门汇总后,于2018年12月31日前,以通用名、按照使用总金额由多至少排序,将前20个品种信息上报国家卫健委,最终汇总成为一份全国版辅助用药名录,并对外公布。
一、“靴子”终于落地
在无数人期盼中,2019年7月1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终于印发了重点监控的20种辅助用药名单,“丑媳妇”终于见到公婆了。但从公布的时间、品种数量,以及“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”这一重点监控的名义来看,显然还是挺宽松的。因为,数量没有业界想像得那么多,公布时间没有那么早,面世的形式也非行业预判的“全国辅助用药目录”。但无论以什么名义印发,并没有影响其实质性意义和效果。
二、对行业影响重大深远
毫无疑问,有的人希望名单可以尽快出炉。特别是与自身没有相关产品的企业以及积极拥抱改革的人来说,全国辅助用药目录的出台,无疑会进一步使行业环境净化,甚至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机遇。但对另外一批人来说,则是希望名单尽量晚出台甚至不出台。因为一旦被列入名录之后,意味着被判了死刑或死缓。但对于以国家卫健委和医保局来说,选择一批典型的产品先“开刀”,无疑是肃清整个医药行业的关键一步。据行业内分析判断,这20种辅助用药将波及600亿以上的市场!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显示,20个品种在国内样本医院的销售总额高达146亿元,但真实的销售数字会再高上许多,共涉及601个药品批文(不含原料药),其中批文最多的为脑蛋白水解物,共有112个批文。其实这场战火所蔓延的,远远不仅这20个品种这么简单。
因为,此次发布的仅仅是第一批目录,内容也明确只涉及化药和生物制剂,后续可能还会有第二批、第三批的目录。此次文件也明确提及,除了进入目录的20个品种,对尚未纳入目录管理的药品,同样要做好常规临床使用监测工作,发现使用量异常增长、无指征、超剂量使用等问题,要加强预警并查找原因。同时,在这20种基础上,各个省份也将制定出台相关规定。因此,没有一家企业能在这场“围剿”辅助用药的战争中独善其身。
三、地方早已开始监控
其实限制辅助用药和营养性药品使用,在国家正式公布之前,一些省份和地方就已经开始了。
早在2015年9月,江苏省医改小组原则通过系列医改措施,其中对辅助用药建立重点监控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,首批有60个品种被纳入监控目录。2015年10月1日起,安徽也对全省价格高、用量大、非治疗辅助性等重点药品进行监控,具体到品规、厂家名称和采购金额。2015年10月,云南省卫计委也下发的限制使用122个辅助用药名单。
2018年1月22日,河南医政网发布了《河南省辅助用药的公示》,将18个省辖市、21家省直医院、9个省直管县的辅助用药目录公示,基本上把河南全省的辅助用药和重点监控目录,一次性打包呈现。河南省18个省辖市卫计委、21家省直医院、9个省直管县卫计委均公示了重点监控营养性、辅助性用药目录,共计48个目录。最少的13种,最多的48种,其中有的药品被16次上榜。2019年4月17日,洛阳市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修订洛阳市《重点监控营养性辅助性药物目录》的通知,重点监控的辅助用药增加到了80个,监控数量和力度空前。
四、监控力度会越来越大
各个省份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为基础,各自出台辅助用药目录,且国家要求不得少于国家辅助用药目录。而具体到医疗机构的辅助用药目录,则是在省级目录的基础上,再增加其此前曾经上报的辅助用药品种,因此,影响的范围只会更加广泛。
从综合媒体公开的信息情况来看,相比国家公布的20种重点监控的辅助用药,各个省份的监控数量品种明显多于国家。
截止到2019年5月,青岛市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流出,共涉及40个药品。河北6市辅助用药目录陆续公布,邢台、邯郸、秦皇岛、保定、唐山、石家庄,各目录均有辅助用药20个。3月19日,江西赣州市卫健委发布《关于调整2019年第一批重点药品监控目录的通知》,将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等20个药品纳入《2019年第一批市级重点药品监控目录》;4月2日,江西九江市卫健委发布《关于调整2019年第一批市级重点药品监控目录的通知》,20个药被重点监控。其他地方也相继公布了重点监控品种。
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,内蒙古、福建、湖北、吉林、新疆、湖北、吉林等省相继公布了重点监控用药目录。其中,山东省公布了重点监控的38种药品名单,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了55种重点监控的药品名单,力度之大可见一斑。对于安全用药、合理用药、减轻患者负担、节省医保基金开支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。
来源:医改界